your privacy is very important for us. when you visit our website, please agree to the use of all cookies. for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e processing of personal data, please go to privacy policy.

2021 faw-凯发k8官网下载客户端中心

2021-11-10

share

2021年2月6日,长春。

春节已指日可待,在浓厚的喜庆氛围里,一汽-大众迎来了自己的30岁生日。盛典现场,高朋满座,颁奖台上,胜友如云。

在众多获得殊荣者中,有一个群体尤为引人注目——那就是与一汽-大众共同成长、壮大、为这个品牌旗下产品提供可靠的品质保障、同时也在这个企业强力扶植下做大做强的供应商团队。

一汽-大众砥砺前行的三十年里,不仅为全社会提供了数以千计的经销商网点、数以万计的工作岗位、数以千万计品质卓越的产品,更为保障产品品质建立起了一条坚实的零部件供应链。

时隔8个多月后,在秋末时节走访这“链条”上的佼佼者,倾听他们与一汽-大众携手前行的往事,更能深刻体会到这个企业为这个国家汽车工业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难忘“国道”相扶行——走访廊坊华安汽车装备有限公司

98768da8ca9a92f577f5c1ccc592b0c4_yq01.jpg

日期:2021年10月25日

企业成立时间:1993年

企业规模:目前员工1260人,现有长春、佛山、天津、宁波等几大分公司,年产值突破25亿元人民币,技术研发产品包括汽车燃油蒸发控制系统活性碳罐总成,年产量突破800万套;汽车内饰件前后中扶手、头枕,年产量突破300万套。

08de99de11682395378624b488223323_yq02.jpg

深耕行业多年的廊坊华安汽车装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安”)董事长王志俭赢得了包括全国劳动模范、“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勋章”等在内的诸多国家级荣誉。但他在访谈中对个人的荣誉云淡风轻,却对近三十年的凯发k8一触即发的合作伙伴——一汽-大众授予企业的荣誉念念不忘:30周年风雨同舟凯发k8一触即发的合作伙伴、优秀国产化供应商、备件最佳合作奖…..

“我们为什么跟一汽-大众从1993年一直合作到今天?因为我们深感一汽-大众和一汽集团不愧为汽车人的佼佼者,一汽-大众真正把我们供应商看作战略凯发k8一触即发的合作伙伴,不管是前期供货还是售后上遇到的一些问题,大家交流得非常畅通,而且一点都不保留地把一汽-大众所掌握的技术经验,还有一些数字化的管理,前瞻性的管理模式,无私地教给我们供应商。像我们的内饰、核心的燃油蒸发控制系统,为了让我们更好地建立自己产品开发验证的实验室,一汽-大众从数据到经验给予了大力支持。一汽-大众的理念是把这个项目定给了供应商,就要对供应商的投资负责,确实把供应商当做了自己的伙伴。也正因如此,我们愿意脚踏实地跟一汽-大众走下去,因为这样才有我们企业的明天和未来。”谈到与一汽-大众合作多年的感想,王志俭董事长动情地说。

0d817a39ed19689cdce039154c2c2c51_yq03.jpg

2016年底推出的“国六”转型计划是行业层面的政策大调整,不仅涉及到了主机厂,也涉及到了广大零部件企业——特别是在汽车燃油蒸发控制系统活性碳罐总成生产方面处于龙头地位的华安。

国六排放标准是重新开始的,是新的标准,从民族企业的行业前瞻角度出发,华安首先建立了自己的研发团队和国家工程实验室,以开发符合中国道路设施和环境要求的产品。

作为曾参与了国三、国四、国五标准制定的华安,为了国家推行国六法规的按时实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仅为了控制雾霾和减排就斥资购入了价值两亿元人民币的验证设备品。

4d53f05ce5d3d539d42bd99cbf061384_yq04.jpg

国六项目开发,充满了挑战,但也正是借助国六项目平台,在一汽-大众的帮助下,华安公司从国产化供应商转为开发型供应商,从规划、设计、验证到sop各个项目节点,一汽-大众项目团队多次往返华安共同克服国六技术难点,确保满足项目节点的要求。在此期间,一汽-大众无私地给予了华安在技术、验证以及项目管理上的大力帮助。采访过程中王董事长至今对此仍深深感动。

随着新能源车市场的加快推进,华安再次面临新的、更严峻的挑战。王董事长介绍说为此华安专门召开了紧急股东大会,确定了“服务好传统燃料汽车、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寻找适合项目”的战略方针,积极为以后汽车产业的变革做准备。而这一切,都得到了一汽-大众的认可和帮助。

5dfa932237ff3453d5f76583403d867a_yq05.jpg

“我们是中国的零部件企业,应当为咱们中国人提供可靠的产品!”王董事长在访谈过程中常常流露出浓厚的民族情怀。而华安在“国道”上多年疾行,与一汽-大众强有力的帮扶密不可分。

“头等” 大事当然与“大众” 密不可分——走访宁波继峰股份公司

7aae6abf9a92597b7602104bc8274b6e_yq06.jpg

走访日期:2021年10月26日

企业成立时间:1996年

企业规模:国际汽车座椅头枕和扶手的主要供应商。2015年上交所上市,目前在中国、德国、美国及日本拥有分公司和研发基地,仅继峰股份(以下简称“继峰”)即拥有员工3200人,头枕类型达 250种以上,最高年产达4000万套;扶手种类近150种以上,最高年产达640万个,2020年销售额近23亿元人民币。(不包括并购的德国grammar格拉默)

别看接受专访的继峰商务总监张鹏与宁波继峰总装工厂厂长夏国海年轻帅气,其实两个人都是继峰的“老员工”——前者入职继峰11年,后者更已长达16年。而在继峰,入职长达10年的“老员工”占比近70%,在民营企业里,其员工的企业忠诚度之高是罕见的。

这种忠诚,不仅体现在企业和员工层面,同样体现在企业合作层面——公司成立伊始即通过为奥迪100配套头枕开始了与一汽-大众的合作,目前一汽-大众已经成为相伴、相助继峰成长的最重要的客户,是名副其实的“战略伙伴”。用夏国海的话说“我们的关系不同于其他的客户,(一汽-大众)是举足轻重的,无论是公司的成长,还是包括像我跟张鹏总这样的员工的成长都离不开一汽大众的整体指导和带教。”

夏国海曾作为嘉宾参加了一汽-大众成立25周年的庆典,至今难忘。“当时我是坐在第四排,我记得是杨澜主持的,很有感触。因为下着雨,还因为碰到了好多我们采购的老领导,感触颇深。一汽-大众特别支持我们,例如实验室的成立。其实对于整车而言,我们出产的头枕和扶手相对来说是比较小的部件,而产品部及整个sq1团队都给我们提建议,包括未来的发展方向等。一汽-大众作为客户指导我们,提醒我们自己要有研发能力,而只有有了自主研发能力,我们才能有更多的话语权。”

继峰研发团队于2009年成立,实验室从2012年开始着手准备到2016年4月8号成立,通过了所有的验证。跨度长达4年的实验室是目前唯一一家一次性被德国大众和奥迪通过认可的同类实验室。而这,离不开一汽-大众的指导帮扶。

在人员培训方面,一汽-大众同样尽心尽力,就此张鹏举了一个例子:2015年7月,一汽-大众当时的pr团队来到宁波继峰,不仅仅是培训继峰员工,而是把继峰作为一个场地,将江浙沪周边所有的一汽大众的供应商集中起来做了一次长达一天半的培训,让供应商了解企业各阶段的需求和配件企业如何配合,让供应商明白在遇到什么样的问题时该找一汽-大众哪个部门的人对接解决,让信息共享机制发挥作用。类似的培训涉及到了一汽-大众采购部、产品部和质保部,每年的培训计划都会按时发给供应商,然后让供应商根据需求择时、择地参加。

一汽-大众对继峰的指导帮助甚至具体到“手把手”的程度。据夏国海介绍,继峰从2012年跟一汽大众建立独立发包模式后,产品需要通过t1实验的认可才能进入批量生产。对此一汽大众产品工程师几乎都是手把手地带着继峰员工。帮助他们解读德文标准清单,然后一项一项解释实验怎么设置、结果怎么评判、常见问题怎么去分析。“如果没有一汽-大众的帮助,得到认可是无法想象的。”

“头枕是一个安全部件,与乘客安全密切相关。我们跟大众在2014年、2015年开发了一个四向的模块,这个模块就是我们这个头枕,前后有四档可以调节,这个前期的开发跟同步设计的工作,我们是跟大众一起在做的。我们新的产品也在跟一汽-大众同步开发和预演, 对于一汽-大众这边,我们秉持的态度是完全open。”张鹏在采访中再次强调了双方合作的坦诚。

81b7fe54a5118e8e95069a3eb4897cb0_yq10.jpg

这个1996年成立的企业在2007年时还不到200名员工,而今已成为拥有海内外多地分公司、实验室,员工多达3200人的行业翘楚,这一切离不开一汽大众整体指导和陪伴。在一汽-大众成立30周年之际,继峰获得了“风雨同舟”和“合作攻坚”两个奖项,这是对双方既往合作最好的肯定。

“同袍”的“暖”与“硬” ——走访上海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9aea717bb1e9c99c28bce1af5ca6e030_yq11.jpg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在采访上海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工程师鲍平时,很自然的想起了《诗经•秦风•无衣》中的这两句。而他个人、宝钢与一汽-大众的感情,用“同袍之义”形容恰如其分。

这“同袍”,有寒风中暖人的温度: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鲍平去一汽-大众总部出差,作为一个“南方人”,此前从未在冬季去过东北的鲍平对此地的酷寒毫无概念。12月份的长春几乎滴水成冰,而鲍平只穿了一条秋裤、一双单鞋和薄薄的棉袄。当一汽-大众采购部的同志看见鲍平在寒风里瑟瑟发抖,赶紧帮忙申领了一件一汽-大众的棉袄——这件棉袄至今仍被鲍平珍藏着。他笑言:这件带着一汽-大众logo的中长棉袄有时他会在参加一汽-大众参加活动时穿上,看起来更像一个“自家人”。

e2b611971819300d7fcfcfbc61c0f4eb_yq12.jpg

鲍平笑言“宝钢是一个用户促动型公司”:一方面宝钢的进步源于像一汽-大众这种世界一流的用户对其严苛的要求,另外一方面也源于其自身的自强不息。他1990年进宝钢工作,正赶上一汽-大众的国产化,当时宝钢与一汽-大众合作的同事几乎天天吵架,为什么?一汽-大众对钢板材质量要求太高了,宝钢很难满足。而正是在“吵”的过程中,课题一个一个的解决掉了。在30年的合作过程中,一汽-大众与宝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1993年一汽-大众启动捷达钢板国产化,1999年宝钢股份针对捷达车型的内、外板自制件实现批量稳定供货;2005年宝钢股份与一汽-大众合作更加深入。

b2c3944c70d4f75e340ac347bf4770e7_yq13.jpg

而宝钢为一汽-大众提供的产品保障,是足够的“硬”——硬如同袍身上的铠甲。鲍平坦言,目前在中国,乘用车产量一汽-大众是最大的,是“第一品牌”,而宝钢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钢板供应商。有宝钢汽车钢板坚强的支持,一汽-大众作为中国最大的乘用车品牌就更有保障;而有了一汽大众这么大的需求,才能带领宝钢变成世界最大的汽车钢板供应商。双方的合作,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87960ca29e3c9b5a3612f0f28c39f1ff_yq14.jpg

谈到“合作收益”,鲍平认为对宝钢而言,一汽-大众不仅仅是一个产品的应用,更重要的是带动了整个中国零部件以及车身安全供应链的技术进步。例如以前一汽-大众很多零件是ckd的,宝钢看到ckd零件完全可以国产化,而这种高强度钢(g帕钢)的大量需求也促进了宝钢的产品研发,直到后来能生产供应一汽-大众,把整个产业链打通。此举不仅仅让宝钢材料满足了大众的规范要求,更重要的是带动了一批零部件厂的快速成长。“中国的零部件制造企业、特别是在先进制造、先进零件制造、安全制造方面的这个供应链的水平,也随着一汽-大众的这种推动和进步,一步一步地在往前走。”

携手不分“门”里“门”外——走访江苏常熟汽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走访日期:2021年10月28日

企业成立时间:1992年

企业规模:是目前研发、设计智能化、产品模块化、管理一体化的汽车内外饰零件以及模检具和自动化装备开发、制造的集成供应商。2017年1月5日公司在上交所成功上市。目前公司拥有全资、北京、派格、安通林四大板块涵盖的11个生产基地和36家工厂;公司主要产品包括仪表板、副仪表板、门板模块、立柱、座椅、地毯、行李厢饰件,以及保险杠、前端模块、塑料尾门等产品。

337883a0bce1aa7a720172a2b7a39536_yq16.jpg

常熟汽饰目前的产品,从仪表板、座椅地毯到门板模块,涵盖了汽车的 “门里门外”。而在最初与一汽-大众的第一个合作项目,恰恰是捷达门板国产化项目。

捷达门板国产化项目是一个再生纤维循环经济,把原进口件的木纤维改为棉纤维、酚醛改为丙纶树脂,并提出了绿色环保的新凯发k8一触即发的解决方案,得到了德国大众和一汽-大众的认可及好评,同时也降低了产品成本30%以上。

fd8ab712b65445dae3d96f41b706e2c7_yq17.jpg

首次合作成功给了常熟汽饰在一汽-大众供应体系内“登堂入室”的机会,而其后这个企业的发展,几乎是伴随着一汽-大众同步而行:为了长期与一汽大众共同发展,常熟汽饰1999年在长春浦东路成立生产基地,就近给一汽-大众供货捷达系列产品;2005年在长春市会展大街扩建新工厂,在2008年在长春提前规划并投资实施了新的研发制造基地,生产仪表板、门板、立柱以及软饰件等产品,全力保证一汽-大众的产能快速增长;2012年常熟汽饰先后在佛山和成都建立基地、2017和2019年在天津武清区和滨海新区建立生产基地,支持一汽-大众产品本地化生产。

在与一汽-大众合作30年后的今天,双方从“一个车门”开始的合作范围早已逐步扩大,合作方式也从起初根据图纸进行生产制造,到现在从前期项目同步设计开发到后期生产制造角色的转变。而对于汽车内饰这样技术含量并不高的行业而言,如果不能在技术研发上紧跟潮流,不仅会随着时间的推演带来更多的竞争对手,更不利于企业持续的良性发展。而正是在一汽-大众的帮助下,常熟汽饰在产品模块化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拓宽。不仅是门板、单一的注塑件,而是把电器、传动部分有效整合,包括配套的高达几千万投资的实验室、cnas认证等,这一切绝不是一般供应商有能力承担的。换句话说:在一汽-大众的帮助下,常熟汽饰提高了整个行业的技术门槛,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

d360fa73e183bfc1ca6399b24fc3e06f_yq18.jpg

谈到一汽-大众作为主机厂与常熟汽饰在创新方面的合作共赢,常熟汽饰副总裁陶建兵举了一个例子:在奥迪c7项目中,常熟汽饰双色搪塑是国内唯一具备这个技术能力的公司,其长春公司给一汽大众在奥迪c7项目上做了应用,这个技术已经投入了研发过程,包括原来用的pu喷涂表皮。当把它转化为pu皮之后,为一汽-大众提供的每张皮就会节省大概400块钱左右,而这个专有技术,正是企业与一汽-大众整个研发部门、项目部门共同工作的一个结果。

25f6bf7f0374c434a8933545a04d4554_yq19.jpg

正是这种不分“门里门外”的精诚合作,让一个汽车内饰企业在原本看起来技术含量不高、竞争激烈的行业里,长期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卅载同心话“共赢”——专访一汽-大众采购总监张明

2021年,一汽-大众迎来了自己的30岁生日。三十年的时间里,一汽-大众经历了创业起步的十年、全面奋斗的十年与聚力腾飞的十年。沪上秋深,梧桐萧瑟,一汽-大众采购总监张明在接受采访时坦言:一汽-大众与供应商的精诚合作拥有了今天辉煌的成绩,而在汽车行业“新四化”的趋势下,双方更要保持这种紧密的关系,才能继续赢得未来。

bbae72b42f3a88407da71306822977f4_yq20.jpg

他介绍说:在“新四化”转型背景下,市场格局发生重大演变、科技进步速度飞快、产业变化趋势大,新业态下的汽车用户需求也与传统不同。在最初,采购为采购1.0阶段,即核心工作为保生产,与供应商的关系仅为“买卖”关系;后续进化为采购2.0阶段,成本优化是该阶段的核心指标,可以看出采购2.0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的变化与挑战。目前为了迎接全新的挑战,采购从2.0阶段以单纯价格为核心的小采购,升级为以全生命周期和全价值链总成本最优的3.0大采购阶段。

随着汽车市场竞争加剧、疫情反复,公司转型需要,供应商管理复杂度提升、采购效率和绩效要求不断提高,采购工作面临材料成本优化可持续发展待提升、供应商问题频发、原材料短缺、系统支持、大数据分析不足等问题及挑战。

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供应链是保障主机厂产量、销量稳定增长的基石。“灰犀牛”、“黑天鹅”事件频发,让一汽-大众更加坚定了进行全价值链管理的决心。随着这种模式的不断深入,一汽-大众实际管理的供应商数量与日俱增,如果算上国内外的二级配套供应商,管理数量已超过2万2千个之多。以电池为例,其中电池全价值链管理目标是自主掌控原材料成本及资源,保证电池原材料供应稳定。对于产业链上游,与原材料供应商对接,探索原材料直接采购可行性;对于产业链下游,挖掘电池回收盈利能力提升潜力点,探索再生材料回流进入一汽-大众供应链可行性方案。今年我们将完成原材料和电池回收优质供应商的资源储备,并探索出适用于一汽-大众的采购方案,通过掌控核心资源,实现电池全价值链闭环管理。

6e52c99504d0c63b3dab05731365f62b_yq21.jpg

30年的发展经历让一汽-大众深刻认识到,如果没有一支强大的国内零部件供应商团队,产品和企业竞争力就无从谈起,因此,加强供应体系的培育始终受到一汽-大众的重视。在个别车型上,一汽-大众提出了“dtc”理念,也就是design to cost,也就是成本伴随开发,将上下游的供应商组织到一起进行研讨交流,各位供应商伙伴着眼于全面提升自身研发实力,积极参与联合开发项目,真正把自己融入到一汽-大众车型的开发阶段,通过共同探索和努力,实现双方能力的再促进,再提升。

在质量能力提升方面,一汽-大众一方面在赋能工作中通过培训、样板供应商打造、点对点帮扶等工作给与供应商更多的支持和帮助,系统性提升供应商质量管控能力。另一方面,也将借助数字化手段,在生产过程、变化点管理、分供方管理等方面和供应商伙伴建立起更加紧密的沟通,有效预防问题的发生。

张明也没有讳言目前行业热议的芯片短缺问题。他坦言针对不同风险成因一汽-大众已经制定了资源促进、技术替代方案、高价锁定资源、缺件下线等举措及工作机制,并针对替代方案和特殊费用建立绿色通道和快速通道,缩短方案论证及升级决策时间,快速锁定资源,目前通过技术替代方案及现货购买的方式,已经实现零件增量超100万个。“芯”路漫漫,这场攻坚战会比预期更加艰难,但迎难而上,激流勇进始终是一汽-大众和供应商团队秉持的态度。

当前,外部环境存在很多不稳定因素,唯有建立强强联合的产业生态联盟,主机厂和供应商才能走出各自的独木桥,拧到一起、一同发力,实现共赢。今年一汽-大众推行的“大采购”理念,和一直坚持的“全生命周期”、“全价值链”管理思路,就是希望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从横向和纵向上获取信息、挖掘机遇、整合资源、管控平衡。

8eb0a8a1a5872be1023e6d44fdad4909_yq22.jpg

“无论市场环境如何变化,一汽-大众与供应商合作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共赢。”在采访的结尾,张明总监语气坚定地说。

尾声:本次“探源之旅”走访的几家企业,几乎都是自诞生之日即与一汽-大众合作之时、卅载相伴的“老友”,无论正式采访、现场参观还是私下交流,都能感觉到合作双方的信任——这份沉甸甸的信任,不仅在于时间的积累,更在于彼此相交的坦诚、彼此相助的无私。这份情谊,经历过风雨坎坷,如同曾一起奋战过的“同袍”一样,难能可贵。

而今天,这些身处供应链体系内的企业所提供的产品,不仅仅应用于一汽-大众,也有相当多提供给了中国品牌车企,助力中国品牌产品的品质提升。如果说一汽-大众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颗根深叶茂的大树,对这个国家汽车工业的未来发展而言,它更为那些茁壮成长的“幼苗”提供了一片可贵的浓荫。

网站地图